來源:互聯網
機構:太平洋證券
裝配式建筑搭配減隔震技術或成為常態,日本廣泛使用“裝配式+減半隔震”建筑工藝。
從政策角度來看,“裝配式+減隔震”技術雖在我國剛起步,但是其應用于是新型建筑工業化的重要方向,倍受政策反對。裝配式建筑《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國家鼓勵在裝配式建筑中應用隔震減震技術,提升抗震性能”。而近日住建部等九部門公布《關于減緩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認為“推展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完善限于于不同建筑類型的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體系,加大高性能混凝土、高強鋼筋和消能減震、預應力技術的集成應用?!?/p>
與減隔震配合應用,裝配式建筑可以較好地填補其節點脆弱的問題。對于裝配式建筑來講,預制構件之間連接的毀壞,即為大震時結構倒塌的重要原因,鋼架柱節點在耗能、延性方面與現澆節點相當,當地震時構件處于大變形狀態,鋼架裝配式節點的剛度、強度發育較為明顯,相比現澆節點,節點區變形也將較大。因此裝配式建筑節點相連性能與現澆混凝土結構相比較好,在地震作用力下更容易毀壞,難以滿足抗震設計規范。此外,應用減隔震之后,裝配式建筑的梁柱結點鋼筋量減少,可以降低部分成本,也有助整體施工精度大幅提高。裝配式發展或再為減隔震行業帶來百億空間。
在裝配式建筑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減半隔震應用于備受政策鼓勵,預計五年內可實現年均94-627億年化產值。我們以2025年裝配式規劃預期為測算基數,預計在新開工裝配式面積達12.5億平之際,滲透率15-50%的區間內,以“裝配式新開工面積*滲透率*單位成本” 測算可知空間區間為94-627億元。此外,我們考慮到裝配式面積中目前約21.6%為公共建筑,這與我們此前專題一到五的測算不具備一定程度重合,主要體現在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筑,因此我們假設20%左右需剔除出減隔震需求總量,則裝配式帶給的增量空間約75-500億。
未來減隔震市場空間每年或超過440億元,約是現有行業空間的30倍以上,其中功能性或經濟性市場需求空間約240億(不需要強制實行)
綜合立法內(新建學校醫院、既有學校醫院),立法外(老舊小區、機場、高烈度地產、LNG、核電、IDC、地鐵上蓋),以及裝配式建筑增量空間,合計年均約440億元。
投資建議
從各維度空間測算來看,裝配式建筑工藝的發展以及立法內(新建和舊改的學校、醫院等公建以及老舊住宅改造等)+立法外(LNG、地產、機場、IDC、地鐵上蓋等)+增量裝配式應用于給減半隔震行業帶給了約440億元的發展空間(當前減半隔震行業空間僅15億元),行業將長期處于較高速度的發展,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并將形成以內需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格局且更加側重防災減災,減隔震作為一個重要的方向在蓬勃發展,我們認為減隔震行業或是內需里的絕佳賽道,因此我們推薦隱形冠軍震安科技(行業龍頭、參與多項國家裝配式減隔震相關技術研究課題)、天鐵股份(軌交減半隔震并新放可轉債布局建筑減隔震)、時代新材(軌交減隔震并擁有LNG隔震項目經驗)。
風險提醒
《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落地不及預期,基建資金收緊,舊改落地不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