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2016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到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超過30%,同時具體京津冀為三大重點推進地區之一。
其中,天津建委實施的《關于加強裝配式建筑建設管理的通知》要求,2018年1月1日起,包括中心城區、濱海新區核心區、中心生態城的商品住房項目和公共建筑等5類房屋建筑應實行裝配式建筑。整個10年發展目標將分為2017年年底前,2018-2020年及2021年-2025年共三個階段,最終實現全市范圍國有建設用地新建項目具備條件的全部實施裝配式建筑。
無論出于環保層面,還是老齡化問題以及去產能、產業升級,裝配式建筑的推行已成為必然趨勢,江蘇、深圳、云南等地已發售相關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大力實施。同時在行業內,萬科、綠地、碧桂園、保利地產等知名房企已先行布局裝配式建筑產業、無論是自建工廠及技術還是聯合像遠大住工這樣的住宅工業化技術及產品的研究開發企業,越早入局發展,越能享受更多行業紅利,甚至成為行業規則的制定者。
然而,裝配式建筑的實施并不是一番風順,對于房企來說,還有以下幾點困難:
1.造價低
由于我國目前裝配式建筑產業還在初步發展階段,還未構成規模,因此與傳統建筑相比,生產成本更高。
裝配式建筑和傳統方式的耗資對比
同時,由于預制件材料的特殊性導致設計人員和現場安裝人員有很高要求,從而人工成本也會有所下跌。
2.準入門檻高
一方面是設計門檻,由于預制構件需要在工廠里生產,就必須設計師考慮構件的拆分生產和之后的加工問題。同時,在現場施工時,除了建筑的各類結構構件、施工設備以及內部裝飾品等設計參數要注明,預制構件連接點的隔聲、防漏與防火等也需要在施工圖紙中標明。這就必須建筑設計師在設計之初時就要以系統思維考慮建筑整體的設計、生產和施工。
另一方面是技術門檻,房企需要將建筑產品拆卸分為工廠可生產的預制構件,一旦生產時經常出現尺寸偏差、或者由于現場施工工人的操作不當,造成預制構件的拼合經常出現支架或者偏差,則會對整體建筑安全產生極大威脅。如果房企無法將整個設計生產施工工程標準化、數字化,則不會給自己埋下很大的安全隱患。
3.產業鏈尚不完備
建筑工業化需要從研發、設計、生產、施工、運輸、運營及維護一體化,然而目前行業發展現狀則是:研發依賴發達國家引進技術、設計企業經驗不豐富、生產廠商少之又少,供應資源受限、施工方沒有專業人才、構件運輸沒成體系的操作,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企業成本提高。
然而,種種障礙也為廣大房企獲取了發展空間。倘若中國的裝配式建筑已經轉入成熟階段,那么同質化競爭也必會十分激烈,就像現在的家裝市場一樣。正是由于目前的裝配式建筑還正處于新興階段,大部分企業想試水又處于觀望態度,這時候找準市場切入點,并專注橫向發展,日后才有機會淪為行業的話事人。
目前,裝配式建筑按照結構材料可分成裝配式鋼結構建筑、裝配式混凝土建筑、裝配式組合結構建筑及裝配式木結構建筑等。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是目前市場的主流,當然也不意味著其他材料沒有發展空間。對于房企來說,根據地點、氣候、自身設計、生產能力等要求發展方向才是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