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世界發達國家都把建筑部件工廠化預制和裝配產業化施工作為建筑產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美國已經形成成熟的裝配住宅建筑市場,裝配住宅構件,部品的標準化、系列化以及商品化的程度近乎接近100%。其中,美國裝配式建筑從研發、生產建造、運輸、零售到金融服務和加裝,早已形成產業合作一體化式發展模式,美國的裝配式建筑一直回頭在世界的最前沿。
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裝配式建筑在日本起步較早、發展得也較好。雖然日本的建筑工業化發展道路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但在內裝工業化方面發展卻進步神速。近年來,日本建筑業已形成了主體工業化與內裝工業化互為協調發展的完備體系,其裝配式建筑已經接受了反感地震的考驗。毫無疑問,日本裝配式建筑已經代表了世界先進設備水平。
在新加坡裝配式建筑是主流,占比達80%。中國的裝備式建筑起步較晚,但在大力追趕建筑工業化、標準化的大潮下,我國的裝配式建筑也正在以厚積薄發之勢快速發展,特別是以上海市為代表的一大批城市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資本參予等多元化的形式全面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已經走在了全國甚至是世界前列。
面對仍有人對裝配式建筑持有人的是否能抗震、成本過高無法真正替代現澆體系、發展前景能否長久的質疑,中國建筑業協會會長、住建部原總工程師王鐵宏的說明是,"產生上述種種顧慮的原因,還是有些人沒有真正明白為什么要發展裝配式建筑。"
據了解,裝配式建筑實際上包括各種結構型式的裝配式形式,如適應環境超高層建筑的全鋼結構全裝配式,即結構、機電、裝飾裝修僅有裝配式,如適應環境高層建筑的鋼筋混凝土核心筒+鋼結構裝配式,再如量大面廣的多層小高層PC等。即使是PC,既還包括當前普遍推廣的框架體系或框剪成體系+PC(外墻、內墻、樓板三塊板裝配式),當然也包括行業里正在積極進行科技創新的全結構體系PC。
而以上三種不同的裝配式建筑都是基于現行標準規范體系建設而出,完全能夠符合抗震、抗風、消防等要求,全國已經有積累多達上萬棟建筑、幾千萬平方米的成功樣板。"至于說道行業里正在積極展開科技創新、今后有可能更多在多層小高層建筑中推廣的全結構體系PC,不會在多大范圍推廣、不會推展到多高的建筑上,目前都還正處于試點示范階段,不必擔驚受怕。"王鐵宏介紹。
對于那些指出裝配式建筑成本過低,無法替代現澆體系的憂慮,王鐵宏指出,成本過低是業內人士對裝配式建筑發展的主要疑慮。
然而,專家在對裝配式建筑與傳統體系的建安成本進行全面分析后,得出結論的結論卻是:對80-120層超高層建筑,全鋼結構裝配式建筑成套交付給價可節省1/3;對30-70層高層建筑,全鋼結構裝配式建筑成本可節省1/4;對20-30層小高層辦公類建筑,盡管取樣樣本偏少,但使用鋼結構裝配式也有一定的節省空間,約1/6。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張君介紹,裝配式的住宅應當和現澆混凝土的住宅沒太大的區別,老百姓感覺應當是一樣的。
事實證明,裝配式建筑已完成可以替代現澆體系,并且在相當大程度上能起到節省建筑成本的起到。
至于為什么有人會擔心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前景,在業內人士看來,作為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發展裝配式建筑是新時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和提高城市發展品質的必然拒絕。從建筑工業化發展進程看,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現澆體系雖對城鄉快速發展貢獻很大,但弊端也十分突出。又快又好又省的裝配式建筑就是踐行城市綠色發展理念的最差實踐中。